首先,用一個簡短的影片跟大家說明仿生菜畦的製作方法,您也可以下載 pdf 簡報檔案(仿生菜畦的製作),列印出來,當你實作的時候可以放在身邊參考。至於影片沒有提到的更細節的部份,若是您想進一步了解,看完影片後,再往下看!
Wicking bed
- wicking {不可數名詞} 用作燈捻、燭芯等的線束
- bed {可數名詞} [常構成復合字] 苗床、花壇、花圃、菜畦
Wicking bed 源自於澳洲,是澳洲人 Colin Austin特別為乾旱的地方所設計的一種省水的高架式菜畦,我的樸門老師大地旅人的江慧儀替它取了一個非常貼切的中文名字「毛細植床」。
澳洲的氣候比較乾旱,降雨量也不多,從表面替植物補充水份,需要把整個菜畦都澆濕、濕透,才能讓植物的根部順利吸收水份。然而,表面因為蒸發作用,水量散失的很快,所以就把水份藏到菜畦底部,透過有機物堆疊,產生毛細現象,把底部的水往上送,讓植物的根部吸收。菜畦底部的水氣不斷往上,菜畦底部就會維持濕潤,這樣的環境讓微生物也可以擁有足夠的水份與空氣。
在台灣雨量比澳洲多,這樣的菜畦,下雨時,可以蒐集雨水;當植物顯出缺水,您在澆灌的時候,多餘的水份,也會滲入底部,不會浪費。毛細植床的設計,被視為都會社區庭園、可食地景與公園景觀設計的神奇發明,只是過去台灣看到這項技術之後,多半利用塑膠射出,製作出外圍的容器,讓原本有助於抵抗氣候逆境、促進生態永續的設計蒙上許多的陰影。早期,我也因為會使用太多塑料,不想過多著墨於這樣的菜畦製作。
一直到我偶然從友人那裏知道,在鄉間有許多的棧板不知道如何處理,堆置在路旁的訊息,才讓我再度想起這個神奇的設計。這些路旁的原本作為包裝材料的棧板似乎在呼喚著我們,而且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設計來啟發我製作新型態的 wicking bed。所以,您現在看到的這些箱子,不是我發明的,而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是我學它的!
厚土種植法
厚土種植法的原文是「sheet mulching」,意思是「層層堆疊的意思」,一般認為這個方法是源自於樸門永續設計(Permaculture)。模仿森林落葉層層堆疊的方式,我們保護了土壤,不讓她裸露,保持濕潤,讓微生物可以居住,同時,可以分解有機質創造養分。厚土種植法不翻耕土地,稍微鬆開土壤之後,就往上堆疊有機資材,做成高架式的菜畦(raised bed)。
厚土種植法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,我做了很多年的試驗,面對了很多的質疑與疑問,厚土種植法除的堆疊的材料、比例、厚度…需要了解,從微觀來看,我們對微生物的運作~有機質分解、酵素產生、激素合成、根部吸收養分,微生物與植物根部相互作用的過程,所知的程度,幾乎跟外太空一樣少,但是,我幾乎可以確定,要解決都會裡面家庭、社區的廚餘問題,厚土種植法一定會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,大自然有很多的事情我們不知所以然,但是,知其然,就可以讓環境可持續下去,簡單說,就是去學自然就對了。
在製作毛細植床的過程當中,我先前從網路上學的是使用腐質土、培養土與田土混合而成的,後來,我覺得使用田土我一直耿耿於懷,索性開始試驗全部使用雜草、落葉,為了讓養分可以持續,在維護菜畦的過程當中,則是不斷的加入廚餘在覆蓋曾的下方。後來,我在想,那為什麼不用厚土種植的方式,來堆疊呢?在仔細回頭查查資料,果然,樸門的前輩老早就提了「透過有機物堆疊,產生毛細現象,把底部的水往上送」,這果真是厚土種植的方式!因此,把厚土種植法與毛細植床結合,這樣就可以為都會社區裡面的廚餘找到合適的去處,而且,堆疊良好的厚土菜畦是可以持續消化家庭、社區廚餘的。
仿生菜畦(bio-mimic bed)
- bio-mimic {形容詞} 生態擬態的,模仿生態的
- bed {可數名詞} [常構成復合字] 苗床、花壇、花圃、菜畦
仿生菜畦(這個名字有點繞口,但是為了把含意與想法說清楚,請先容許我們使用這個詞)結合「毛細植床」與「厚土種植法」這兩個精采運用物理原理與大自然運作的設計,把循環經濟(circular economy)的概念加進來,希望在都會創造一種貼近再生系統,藉由減緩、封閉與縮小物質與能量循環,使得資源的投入與廢棄、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,在具體的行動上,我們期許的是「珍惜並利用都市的有機廢棄物,創造沃土」,順便把都會景觀變好、收集雨水、省些澆灌花草的水並且收成一些作物,透過創造一個一個的都會「可食角落」,一不小心,也許我們有機會演化出一個一個系統精簡、經濟實惠的屋頂花園、社區農園。
(未完…)
Sorry, Comments are closed.